批萬八卦板有人問說台灣偶像劇是從何時開始大量開拍
雖然有逛八卦板,不過覺得那邊實在太亂,不太喜歡在那回發文
不過因為講到台劇的東西,就忍不住回了
然後就想把回文貼在網誌上
(其實以前就想在網誌上寫我的台劇觀看法,不過寫到一半就停了)



作者: shinichi (野孩子)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拍大量偶像劇?
時間: Wed Nov 19 01:49:07 2008

推 nsk:日本是叫趨勢劇 台灣1992時被衛視中文台誤導為日本偶像劇       11/19 00:36
推 a4:和日本講法不同就叫誤導?                                      11/19 00:38

會叫偶像劇的確就是誤會一場
因為正確名稱就是叫trendy drama,翻成中文就是趨勢劇
本意是指一種貼近生活的戲劇,像是周遭會感覺到的戲劇
(但貼近生活不等同劇情就是一般人的平淡生活
 我不太會表達這微妙的部份,也許有人可以解釋的更清楚)

的確會翻成偶像劇,就是因為日本趨勢劇在衛視中文台引進時
用"日本偶像劇"來稱呼"日本趨勢劇"
不過會這樣翻也是有理由,因為主角的確都是日本一線偶像
但是這錯誤的翻譯,卻是影響台灣偶像劇發展很奇怪的重要現象之一

因為大家會用字面上的意思去翻譯,所以卡司演員就出現迷思
找了一群準偶像,包裝成明星去符合"偶像"這個詞
所以這樣一搞,搞得偶像(趨勢)劇就開始有點偏了
早期才會被人家罵說偶像劇都是一群不會演戲的新人

直到多年之後,這群新人演技和名聲慢慢培養上來
才稍微讓偶像劇,有符合字面上"偶像"劇的意思
(其實新人演戲生澀是難免的,誰不是從菜鳥慢慢變老鳥
 只是因為是被偶像劇所稱的"偶像"看待,而不是以"新人演員"看待
 所以讓這些人,多多少少就多了一些原罪)

其實偶像劇這個字詞,蔡岳勳跟鈕承澤都曾經想要正名
在蔡岳勳《名揚四海》(2003)跟鈕承澤《求婚事務所》(2004)
兩位導演都想藉此推廣趨勢劇這個詞,可是最後正名失敗
因為大家都已經都對"偶像劇"這三個字根深蒂固
所以不管戲裡劇情,或是拍戲風格,多數戲劇已經開始被侷限在這邊了
從鈕承澤的之後的作品《我在墾丁*天氣晴》宣傳時
就直接用"療癒系偶像劇"稱呼,而不是以"療癒系趨勢劇"稱呼

同樣是蔡岳勳導演的作品《白色巨塔》,也不強調偶像劇這個詞
以台灣偶像劇的標準看待,這部戲要這樣稱呼就變得有點奇怪
但是這的確是部趨勢劇類型的戲劇

因為台灣偶像劇的奇特文化,搞到演員一定是要所謂的"偶像演員"給侷限
而劇情,多受到《流星花園》影響
架構都多是把王子(有錢男主角)和灰姑娘(窮人女主角)
那如果主題偏離這種奇怪的愛情觀太遠,稱偶像劇感覺都會怪怪
除非加上特定名詞,XX偶像劇稱呼之,才勉強可以套用

最近的例子就是公視拍了一部戲叫《天平上的馬爾濟斯》
講述的是檢察官故事,以及一件十年前命案與現任某長官貪瀆案有關的案件
裡面當然還會有愛情成分,但是那不是戲劇的唯一跟最重要的主幹
所以搞到公視宣傳要叫"推理偶像劇",掛上"推理"兩字去搭
可是明明就是趨勢劇的一種

在台灣非愛情為主幹,稱之為偶像劇就會有怪怪的感覺
(除非如同我前述所說的,特別註明XX)
但是趨勢劇卻不見得一定要把愛情當作唯一主幹

大家會常常認為偶像劇很爛,就是因為多數人只知道那些愛情劇
這裡面有好也有壞,但是大家都會記住那些壞的

但是其他趨勢劇
卻因為不見得在台灣會被稱為偶像劇,就這樣被遺忘了
這些戲劇明明就是現階段台劇的頂尖作品,卻反而沒什麼名聲跟曝光率
才搞到現在一講偶像劇,都會被人家罵說都是一堆空洞的愛情劇


另外補充,以"台灣偶像劇"近代史而言
第一部的確就是2001年的《流星花園》,當初是在週四晚間播出的
所以最早期的偶像劇一級戰場時段是在星期四晚上(九點? 這要查證一下)
而不是現階段的週日晚間時段(當時這裡是還在開發中戰場)

當初因為電視台非常不看好,給予的製作費相當低
跟現在偶像劇根本不能比,也因此才會擺在禮拜四這個冷門時間
(所以要酸《流星花園1》的F4看起來很窮酸,那的確是事實
 製作費少到衣服只能去五分埔批,演員也只能挑便宜的新人為主)
但沒想到就一砲而紅,還紅到台灣以外的地區(意外發現還可以賺海外版權)

流星一紅後,豆導跟台視就拍攝了《吐司男之吻》
三立後來也不甘勢弱,就拍了《薰衣草》,而且為了能見度高
跟台視合作,形成無線台首播,有線台重播(當年這種模式非常少見)
從此偶像劇的時代就此開啟,一直發展至今
電視台也終於願意多給點製作費製作這類型的戲劇

其實三立早期之前也想拍《流星花園》,而杉菜一角是想找徐懷鈺來演
但是因為版權沒搶贏柴智屏,所以最後就沒拍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e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